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重庆市德国小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涂涛田, 季恒青, 陶晓颖, 罗超, 杨雪帆, 邵正蓉, 刘义萍, 冯绍全, 何亚明
摘要374)      PDF (407KB)(758)   
目的 了解重庆市德国小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为该地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2015-2016年采用药膜接触法对重庆市10个区的德国小蠊进行抗药性测定,计算各药剂对德国小蠊的半数击倒时间和抗性倍数。 结果 重庆市10个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DDVP、毒死蜱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76~32.93、5.26~15.25、4.81~21.02、1.01~2.11、1.05~7.38、1.00~1.20和1.02~2.12倍。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对重庆市不同地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72 h平均死亡率均为100%;DDVP、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残杀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的72 h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4.0%、92.0%、81.0%、79.0%和78.0%。 结论 重庆市德国小蠊对7种卫生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建议合理选用杀虫剂,以延缓德国小蠊抗药性发展。
2017, 28 (3): 226-2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07
重庆市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
涂涛田, 季恒青, 冯绍全, 杨雪帆, 何亚明, 罗超, 冉贞卫, 刘纯华, 刘义萍
摘要302)      PDF (299KB)(677)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 于2014-2015年,选择主城区的渝中区和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浸渍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野外种群的半数致死浓度。结果 与敏感品系试虫相比较,渝中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和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59、4.50、9.88和3.18倍;万州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和双硫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82、7.50、13.29和2.00倍。结论 渝中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和双硫磷均产生低度抗性,万州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产生中度抗性,对溴氰菊酯产生低度抗性。在实际防治中应注意交替使用、合理用药。

2016, 27 (5): 506-5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24
重庆市万州区2015年登革热与蚊虫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罗超, 郑代坤, 陈春蓉, 王军
摘要302)      PDF (307KB)(757)   

目的 掌握重庆市万州区登革热情况及其传播媒介伊蚊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评估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10月,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双层叠帐法调查成蚊种群密度;采用流行病学比较法分析病例资料。结果 2015年万州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例,发病率为0.62/10万,未发生因该输入病例造成的疫情扩散。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伊蚊布雷图指数为3.74~7.54,5-10月采用双层叠帐法共监测6次,捕获成蚊15只,其中中华按蚊1只,骚扰阿蚊14只。均未捕获到登革热媒介目标蚊种,成蚊、伊蚊叮咬指数均为0。结论 万州区人口流动频繁,发生输入病例的可能性大,该区有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低风险,应加强监测。

2016, 27 (4): 393-39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21
重庆市万州及涪陵区潜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
李洪, 毛德强, 苏培学, 罗超, 向宇
摘要725)      PDF (877KB)(840)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万州及涪陵区段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类构成、数量分布以及宿主动物感染鼠疫菌的情况,判断当地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 方法 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 结果 (1)宿主动物调查,万州区捕获鼠形动物170只,密度为3.20%;涪陵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03只,密度为5.95%。(2)鼠体蚤指数:万州区共梳理出鼠蚤151匹,染蚤率22.94%,蚤指数0.888;涪陵区共梳理出鼠蚤64匹,染蚤率7.59%,蚤指数0.211。(3)地面游离蚤指数:万州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捕获地面蚤5匹,蚤指数0.002;涪陵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未捕获地面游离蚤。(4)鼠疫血清学检查:对万州及涪陵区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全部进行鼠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万州及涪陵区虽然未曾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从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方面分析,均存在鼠疫疫源地的条件,有发生鼠疫疫情的可能性。
2012, 23 (3): 259-261.
2008-2009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农村成蚊监测结果分析
罗超,孟凤霞,郭玉红,冉贞卫,刘起勇,刘纯华
摘要1154)      PDF (898KB)(837)   

目的 掌握三峡水库万州农村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等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定点、定时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 2008- 2009年2种方法共诱捕成蚊229 561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骚扰阿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9.80%,其次为致倦库蚊占15.59%,中华按蚊占8.56%,三带喙库蚊占6.00%。诱蚊灯法人房2008-2009年平均总成蚊密度分别为247.3和145.8只/(灯·晚),猪圈分别为933.5和1166.1只/(灯·晚),牛棚年平均成蚊总密度分别为1835.2和1203.3只/(灯·晚)。人工小时法人房总成蚊平均密度为94.03只/人工小时,猪圈为254.46只/人工小时。结论 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类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指标,是万州农村乃至三峡库区的第一手资料,将会对三峡库区蚊媒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010, 21 (4): 365-367.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罗超1, 张静2, 刘起勇3, 鲁亮3, 李洪4
摘要1374)      PDF (405KB)(939)   

【摘要】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2009, 20 (1): 71-73.
气温、湿度、降雨量对蚊密度的影响统计分析
秦正积;罗超;孟言浦;朱跃君
摘要1131)      PDF (78KB)(1203)   
目的研究气温、湿度、降雨量对蚊密度的影响。方法按照《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方案》(2000年修正稿),收集三峡库区(万州)1997~2002年5~9月份的蚊密度和气象数据,利用SPEM软件作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气温与蚊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905( P<0.05);气温、湿度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8517( P<0.05)、0.3821( 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温、湿度对蚊密度有影响,其中气温的影响远较湿度大。
三峡库区重庆段疾病监测点1998年蚊媒监测资料分析
王伟军1; 王奎2; 江斌3; 张秀华4; 卢忠健5; 杨克伦6; 王志勇7; 罗超8; 汪洋1; 贾庆良1
摘要498)      PDF (49KB)(644)